咨询电话:0871-67206019
投稿:yn_ser@163.com
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作为和缅甸一衣带水、有着深厚情谊的邻国,我国有多支救援力量奔赴缅甸展开救援。
此次震中所在的缅甸曼德勒省及周边地区民族众多,语言状况相对也比较复杂,前方救援队伍在语言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云南民族大学组织了一支由51名师生组成的应急语言服务团,在微信群里为前方救援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志愿翻译服务。
据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刘禹老师介绍,地震发生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的老师联系到云南民族大学,希望学校发挥语言类专业的优势,参与缅甸地震救援的语言服务工作。刘禹说,以往这种志愿服务一般都只是将学校相关专业老师的联系电话发到前方救援组织的群里,“我就想是不是有更高效率的办法?”刘禹想到,可以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建一个专门的语言服务群,群里采取排班的方式,让前方有需要的人进来,“这样可以做到实时响应,效率更高。”
于是,在接到消息后的第二天,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副院长莫源源就收到了“关于组建缅甸救灾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倡议”。同样收到消息的,还有学校文学院的茶志高副院长。大约3个小时后,一个由51名师生组成的服务团就成立了。为了便于工作开展,服务团分为两个群:缅语群包括缅甸语专业的2名老师、24名学生志愿者,他们为前方救援团队提供全天候在线实时翻译服务;民族语群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5名老师和20名学生志愿者,他们为前方提供景颇语、傣语、佤语、傈僳语等民族语言在线翻译服务。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口语能力突出的师生,负责接听前方语音信息,在必要时进行即时口译,协助救援人员口头交流。
“这个响应速度其实在我的预期内”,刘禹说,作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团体会员单位,云南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联盟主任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参与过包括杭州亚运会、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大国际赛会的语言服务工作,有应急语言服务的传统和经验。
微信群建好后,刘禹将群二维码分享到了前方救援团队的微信“大群”里,“第一时间就有人扫码进群,一下进来了几十个人”,刘禹说,先后共有100余名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加入到群里,寻求语言服务。
闷晃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作为傣族人,她的家乡德宏瑞丽与缅甸仅一江之隔。由于外祖父家住在瑞丽江对面的缅甸,从小母亲就多次带她跨过瑞丽江去外祖父家探亲。江对面的缅甸于她而言,更多了一份亲情的意义。
得知学校将组织缅甸地震应急语言服务团,她第一时间便报名参加了。自从加入服务团,她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闷晃“感觉自身责任很重,有一种‘人命关天’的感觉。”能用所学专业去帮助地震中需要帮助的人,闷晃觉得自己所学有用。
朱子涵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研一学生,本科学习缅甸语专业。“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对缅甸有特殊的感情”,在得知地震消息后,朱子涵一直非常关注,一方面她为前方的灾情感到揪心,另一方面她也“特别想做点什么”。
3月31日,朱子涵在缅甸语专业的群里看到老师发布了关于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倡议,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入选后,她推掉了一切其他课外活动,每天都在群里密切关注有什么需要翻译的内容。她说,“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我们应该传递善意、帮助更多的人,也应该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刘禹介绍,目前学校还正在编译多语种的有关地震救灾、灾后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工具文本。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我们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实战中,通过这次志愿服务,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这既是一堂业务能力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莫源源说。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206019 邮箱:yn_ser@163.com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网站地图
协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