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投稿:yn_ser@163.com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首页 行业新闻

极端天气灾害应急救援如何更科学高效

极端天气灾害应急救援如何更科学高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1日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杂志 阅读: 分享: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应对预案,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防范,提高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面对未来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的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的科学性、有效性?本期“应急圆桌”邀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曲国胜等嘉宾进行了交流探讨。


主持人:本刊记者 付瑞平 丁继民 高文静 徐文标 徐宝德 刘琦

对话嘉宾:

曲国胜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

贺奎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重庆队队长

赵华 安徽省消防救援总队六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

关宏峰 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地区支队支队长

赵中旭 中国安能一局唐山救援基地负责人

任永亮 山东省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市级应急救援队伍)主任

王长兴 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队长

方明 浙江省德清县红十字山鹰救援队队长

话题 1 极端天气灾害带来的应急救援挑战

主持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导致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雪灾等灾害多发频发,影响范围广,造成灾害损失大。这些由极端天气引发的重特大灾害给应急救援带来了哪些挑战?

曲国胜:近年来,特别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无论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安全生产救援国家队还是社会应急力量,按照“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都在快速提升救援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基层救援力量建设,大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今天讨论的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往往需要多种救援力量共同参与,对恶劣环境下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救援指挥协调能力和救援处置能力等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贺奎:极端天气引发的重特大灾害对应急救援提出了以下新要求:一是要更快响应、更快到达。极端天气事件往往发生突然,危害性强、破坏力大,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要求救援队伍要在事前合理前置部署兵力和装备,确保以最快速度形成救援力量。二是要提升精准救援能力,配备专业救援装备。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易迅速发展为大灾、巨灾,对救援队伍的专业精准救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如果与社会危险源,如城市燃气设施、化工厂、核设施等叠加,易酿成更加猛烈的复合型灾害,这对救援装备配备造成了新挑战。三是要加强跨部门救援协作。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影响范围广泛,需要政府部门、救援队伍、民间组织、企业等多方参与救援协作,如何科学统筹救援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并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保障机制,以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仍面临挑战。

赵华:近年来,各类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多发并发,对我们的预警发布能力、部门联动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救援处置能力、应急通信能力、装备保障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安徽省近年来夏季抗洪抢险和城市内涝为例,我们在主要承担以疏散转移或抢救被困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还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配合多部门实施城市排涝、物资转运、灾后消杀等工作,救援环境更加恶劣,遂行现场和施救能力要求更高,对应急救援中部门联动、装备投送、专业能力、卫勤保障等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宏峰:我们切身感到,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影响下,灾害事故日趋频发强发并发。以6月份的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同一时间,南部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大到暴雨,北部干雷暴天气引发雷击森林火灾,这就要求一线救援力量必须同时做好应对不同灾种、实施多种救援的准备。

首先,极端天气易导致“三断”(断路、断电、断网),形成救援孤岛。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繁重。其次,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只有反应灵敏、到位迅速,才有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因此极端天气灾害救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空地一体、联动救援。再次,要科学高效地完成极端天气灾害救援任务,还需要相关部门在预警预报、装备器材、后勤补给上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把各方救援力量聚合起来,建立一整套救援指挥和力量保障体系,实施联动联勤,发挥最大效能。

赵中旭:极端天气事件对应急救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往往使得救援人员难以提前预判和准备。二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强破坏性和广泛影响性,以及后续的次生、衍生灾害使得救援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对抢险救援队伍的快速应对、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一是要坚持极限思维、底线思维,从人员、物资、装备、训练演练等全方面做好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准确预报极端天气事件,为抢险救援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反应、快速集结、快速机动,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王长兴: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增多增强,致灾情况日趋严重,同时由暴雨导致的地下排水设施破损、塌陷等情况日趋增多,给城市防汛和地下排水设施抢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城市排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安全运行不可忽视的保障力量。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紧急情况,尽快消除社会影响,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响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方明:救援资源配置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导致救援资源紧张,增加资源合理调配的难度;救援环境方面,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救援环境的恶化不仅增加了救援工作难度,也加大了救援人员的安全风险;在灾害影响复合性方面,气候变化引发的连锁效应可能导致多种灾害同时发生,这要求灾害救援工作具备更高的处理复杂性灾情能力。

话题2 应急救援处置成效与不足

主持人:近年来,队伍主要参与了哪些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处置?在救援处置过程中,队伍救援能力和技战术配合情况如何?

贺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重庆队组建以来,主要参与了2022年8月重庆系列山火、2023年重庆万州区“7·3”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潼南区“7·28”抗洪抢险,2024年接国家安全生产救援中心调度跨省增援广西桂林、湖南平江排涝抢险等应急处置工作。在实战中,队伍的救援技战术得到检验,救援经验也得到提升,通过复盘总结,形成“四类三级两种”应急处置预案,实现对各类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进行流程化处理,成为重庆市自然灾害救援的专业队和主力军。

赵华:在近年来抢险救援实战中,我们固化形成了“一部六组”建制模式,创新运用“挂钩梯和水枪自制洗消装置”“大小泵协同配合操”“地铁排涝战法”等技战术,还通过建立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实现各消防力量的快速调动和资源整合,有效提高了应急救援效率。

关宏峰:队伍近年来主要参与了洪涝灾害、高温干旱、雷击导致的森林火灾等任务。通过任务锻炼和工作磨合,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技战术配合基本能够达到要求。但客观地讲,极端天气下,技战术、救援方式方法的运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既有装备决定战法的原因,也有技术规程的原因,包括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被救者免受二次伤害问题等。救援环境的变化,装备、技术、流程的更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更快捷、更实用、更安全的救援手段。

赵中旭:转企以来,我们先后参加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京津冀“23·7”特大暴雨灾害等抗洪抢险任务。在历次抢险过程中,各级指战员均做到了冲锋在前、配合密切、组织有力、抢险高效。虽然每次抢险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情况,即便是同一类的灾情处置,也会遇到各不相同的困难,但都有效解决。例如,在京津冀“23·7”特大暴雨灾害抢险过程中,队伍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面对多个地区集中发生的险情还是有些应接不暇。救援期间,每个救援队员都是连续三天三夜不下前线,处置完北京拒马河险情后,又连夜转战保定涿州、廊坊安次、天津静海等7地参加了9场救援行动。高强度的救援行动对救援队员的身体、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王长兴:北排抢险大队主要参与处置了北京“7·21”特大暴雨和京津冀“23·7”特大暴雨灾害抢险,并参与支援了天津(2018年)、郑州(2021年)、涿州(2023年)等地重大应急抢险任务,同时圆满完成了京津冀“23·7”特大暴雨灾害后支援门头沟和房山灾后重建任务。在北京市两次暴雨灾害后,我们通过不断规范队伍培训演练标准,制定标准化培训手册和视频动画等,细化一桥一策抢险预案,大力加强实战演练培训,提升队伍能力和配合默契度。在城区所属下凹桥应急抢险过程中,队伍配合度越来越高,能够较好应对。

方明:作为一支社会应急力量,在2015年台风“杜鹃”、2016年江苏盐城阜宁风灾、福建闽清台风“尼伯特”、2021年台风“烟花”等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置中,山鹰救援队迅速响应,在多个紧急情况下展现出较强的救援能力和高效的技战术配合。

主持人:救援过程中是否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暴露出哪些短板不足?

贺奎:在救援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例如,在处置重庆2022年系列山火时供水能力不足,一旦距离取水点较远,就只能依赖其他队伍远程供水;在处置2023年贵州沿河“6·29”岩石垮塌事故救援时,由于没有滚石检测雷达,只能在高处设观察哨,用目力观测加哨音的方式提示避险;在2023年万州区“7·3”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潼南区“7·28”抗洪抢险救援中出现手机断网现象,前后方无法指挥联络,只能各自为战;等等。

以上意外,暴露出队伍转型时间较短,专业救援能力还有短板不足,主要包括:缺乏能够科学安全高效指挥大型森林火灾救援、暴雨洪涝灾害救援的指挥员;队伍短时间内大量配备高科技救援装备,人装结合、人装相适还有差距;通信支队建立时间较短,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还很欠缺;船只、推挖装等大型救援装备的投送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地方协议单位保障;炊事、宿营、沐浴类保障装备不足,尤其是缺乏在高原极寒地域连续作战的自我保障类装备。

关宏峰:极端天气灾害救援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交通受阻、通信中断、水流湍急、次生灾害、饮水供应不足、救援人员和机器装置战力发挥受影响、交通不便和资源短缺等。同时队伍自身在参与救援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缺少专业人才和人员实战经验不足。二是指战员在救援过程中身心承受巨大压力,在承压条件下的精准判断、精准操作能力还不够强。三是救援能力和技战术运用不够灵活。四是一线指挥员指挥能力还不够强,特情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王长兴:我们主要在对外支援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抢险救援中遇到过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比如,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支援郑州抢险过程中,“三断”情况给抢险造成了较大困难,尤其是断网导致的通讯中断,使得各个抢险点之间无法联络。再比如,现场加油困难,影响抢险装备连续作业;地铁、地下车库等深度较大的地下空间对水泵扬程有较高要求,至少应在30米以上,目前我们这方面的设备还需提升;在京津冀“23·7”特大暴雨灾害支援涿州过程中,由于现场条件有限,对于队员餐食和住宿难以有效保障等。

方明: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强风、暴雨、台风等自然因素加剧了救援难度,有时甚至威胁到救援人员的安全;灾区地形复杂多变等复杂救援环境,也会对救援行动造成额外困难;某些情况下,救援资源的有限性和后勤补给的不及时也会影响救援效率。从队伍自身来说,面临的短板主要包括部分救援装备尚不能完全满足极端条件下的救援需求,需要进一步升级和更新;灾害现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有时存在滞后,影响救援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在异地执行救援任务时,有时会遇到地方政策、文化差异等问题,增加协调和沟通难度;长时间的救援工作对救援人员心理造成较大压力,心理支持和干预机制有待加强。


话题3 着力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救援能力

主持人:近年来,针对极端天气灾害事故救援,主要从哪些方面不断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贺奎:围绕“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重庆队着力打造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救援尖兵。一是持续练作风、打基础、抓管理,提升队伍执行力。二是突出技能培训,开展船艇操作手、无人机操作手、矿山救援技术骨干、吊车等特殊工种操作手等专业技能培训,确保遇有情况有效应对。三是结合季节性灾害事故特点和装备采购进度,突出人装结合训练,让新配发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四是制定《装备建设三年规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计划投入3.06亿元用于装备采购,目前已配备5大类18624件套救援装备。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我们还成立通信支队,在配备卫星指挥车、公网的基础上,陆续配备卫星电话、370兆移动基站、卫星便携站等应急通信设备,形成基于卫星网、公网、窄带专网的通信保障能力,确保第一时间“联得通、传得出、不间断”。同时,会同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开展直升机索滑降训练,确保道路中断时能快速将救援队员和装备投送到救援现场。

赵华:为提升队伍救援能力和水平,在队伍建设方面,配齐建强省、市、县三级地震、水域、高空等专业队伍,广泛配备破拆、舟艇、排涝等专业器材装备。在能力建设方面,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连续十年组织开展覆盖全省的山岳、水域、地震、危化品、车辆交通事故、搜救犬训导、新能源、危化品容器和特种设备等八大类专业技术培训,实现了队伍能力从传统向新型、一专向多能的转型升级。在通信建设方面,安徽省消防救援总队、支队、大队三级全部建立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自上而下配备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宽窄带自组网、单兵图传等应急通信装备,能够实现队伍在“三断”情况下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通信联络、图像保障,为后方指挥调度提供强有力支持。在今年黄山水域救援中,队伍通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实战检验。

关宏峰:2018年改革转制后,聚焦“全灾种、大应急”,支队在应对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方面持续发力,依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国家消防救援局水域救援训练基地等单位加强相关专业训练,挖掘驻地山林地和水域资源开展实战实训,培养了一批特种灾害救援领域的教练员和专业骨干。其间,上级陆续为一线队伍配备了无人机、救援舟艇和水面机器人等装备,队伍救援装备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队伍正在持续推动建设地震、水域救援专业队,对相关救援装备、技术和能力等短板弱项进行攻关研究,以提高队伍跨区域机动救援能力。

赵中旭:近年来,针对不同的灾情特点,我们主要申报配备了推、挖、装等传统主战装备和更加智能高效且安全的智能遥控挖掘机、水上水下机器人、多功能无人机等高科技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探测仪、无人测绘艇、全站仪等各类侦测类装备,动力舟桥、机械化桥、大流量排涝车、防汛沙袋装袋机、全地形起重车等防汛排涝特种装备,以及宿营车、运输车、照明灯、照明无人机、发电车等保障类装备。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一专多能”技能训练,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防汛演练,不断提升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处置能力。

王长兴:针对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处置,北排抢险大队近年来不断加强防汛应急抢险能力建设,增加、改进应急抢险装备。截至2024年7月,抢险大队共有大型抢险单元32套,总抢险抽排能力10.02万立方米/小时,相比2011年增加了9倍。这些单元既可处理平地积水,又能处置大面积积水,特别适用于城市排水抢险。我们还对老旧装备进行改造,全面提高抢险的机动性,减少作业人员的投入及劳动强度,有效提高现场处置速度。此外,在保障城区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制定模块化的对外支援抢险预案,明确人选、职责分工、装备配置、物资保障等,确保队伍快速集结。

任永亮: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目前主要具备11项救援能力,包括城市火灾扑救、城市搜救等。为适应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应急救援需求,在能力建设方面,一是高标准、严要求,定期对专职队员、志愿者队员等进行相应的考核。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等救援装备,同时通过改造创新,申请了救援装备技术专利11项,不断提升队伍装备救援能力。三是在参与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土耳其地震等救援任务中,不断向其他队伍学习先进救援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升队伍救援能力。

方明:针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置,山鹰救援队一是通过配置适用于极端天气条件的专业救援装备,如热成像探测器、防水防寒救援服、卫星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设备等,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均能有效展开救援行动。二是组织开展针对洪水、地震、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的专项训练和模拟演练,以锻炼救援队伍在特殊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话题4 充分发挥不同救援力量合力

主持人:相较一般灾害,极端天气引发的大灾巨灾需投入不同救援力量,形成救援合力。从近几年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救援来看,不同救援力量的协同合作情况如何?

曲国胜:社会应急力量是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救援力量和生力军,在近年历次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是我国应急志愿者元年,之后社会应急力量迅速发展。多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如蓝天救援队、蓝豹救援队、深圳山地救援队等都参与过汶川、玉树、芦山、鲁甸等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救援行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并持有较为专业的破拆、顶升、支撑、搜索、营救等救援装备以及营地灯、卫星电话等后勤、通信保障装备。2023年,多支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其严格遵循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国际搜索与营救指南以及在土耳其救援行动中的协调与任务分区,是历次救援行动救援效能最好的,共营救出35名幸存者。但目前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救援的核心问题还是如何有序、有效地参与开展救援行动。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各类社会救援力量如何启动和派出、如何开展现场救援协调与救援行动任务受领和展开救援行动、如何有效地发挥各自特长和提升救援效能,需要分类、分级建立现场救援行动的协调机制,尽快推动各类社会救援力量的能力分级测评是提升现场协调指挥能力和救援效能的关键。

贺奎:从近几年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救援来看,不同救援力量在应急管理部统一指挥下,相互协同合作比较顺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大灾巨灾救援的主力军,拥有大量先进实用的救援设备和丰富的救援经验,完善配套的体系能力也足以支撑极端困难条件下的综合性救援和保障工作。国家专业救援队伍各有所长,在各自救援领域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配套了装备采购资金和运维经费,各国家队均加强“一专多能”建设,能够在非本职专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社会应急力量作为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在大灾巨灾救援中也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在沟通当地群众、组织志愿服务、提供保障等方面能够给予当地政府、各救援队伍帮助和支持,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或救援资源难以到达的地方,社会应急力量的作用更加凸显。

赵华:从我们队伍近年来参与处置的因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救援来看,政府统一指挥、队伍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总体是好的,是在一次次应急救援中得到检验和提升。但在救援初期,也存在各种救援力量多头指挥、沟通不畅现象,建议进一步优化应对处置预案,构建常态化协作连战平台,实现指挥调度的有效和统一,推动形成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协同作战、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关宏峰:在以往发生的大火巨灾面前,不同救援力量“同心共治、协同作战、一体发力”,迅速扑灭火灾,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这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不同救援力量通过签署应急联动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框架和机制。二是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专项工作,明确具体任务分工。三是建立了联合应急救援指挥部,能够相互协调、互通信息。四是彼此能够共享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和物资装备。五是定期通过组织跨区域联合应急演练等方式加强协同,开展共训共练,提升了多部门联动处置水平。

赵中旭:近年来,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领域,中国安能救援队作为国家专业救援队伍一直在关键节点发挥关键作用,其他救援队在各自领域内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各种力量协同合作,密切配合,均发挥了自身专业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在救援行动中,各救援力量根据自身专长和优势进行任务分工,形成互补合作,使救援行动更加有序高效。通过不同救援力量的协同合作,体现了我们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强大综合救援能力。

王长兴:近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协调统筹下,针对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暴雨洪涝灾害救援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调度体系,不同救援力量的协同合作情况愈发默契。但还需要加强统一指挥协调,提高现场协调指挥人员的专业能力。

方明:当前,在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重大灾害应对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专业救援队伍及社会应急力量等救援主体,各自发挥职能优势,已展现出一定的协同效应,但仍面临诸如信息流通不畅、资源配置不均及社会力量动员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挑战。鉴于此,未来的灾害应对策略应着重于深化各救援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优化信息交流平台,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加强对社会应急力量的有效管理与指导,从而在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严峻考验时,能够实现更加协调一致、高效有序的灾害救援行动。

话题5 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救援能力的建议

主持人:极端天气引发重特大灾害正趋于常态。这一背景下,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曲国胜: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救援队参加了20余次国际和国内重特大灾害的救援行动。回忆历次灾害救援过程,几乎没有完全相同救援情况,但却可以看到,重特大灾害在时空分布以及救援行动的总体布局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律,我们整个的救援在点、线、面上的布局就无从谈起,救援也就抓不住 重点和核心区域。因此我建议,不同救援力量要对极端天气灾害本身的时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最近几十年我所参与过的国际国内重大灾害救援行动,很多地震灾害、洪涝灾害都不是单一的灾害,而是会形成一个灾害链。当地震或洪涝灾害发生时,哪些地方是高风险区域,会不会引发次生灾害,灾害分布情况和灾害程度是怎样的,现场指挥人员对于对这些灾害规律的快速识别是极其重要的。在整个救援处置过程中,现场指挥人员还需要对灾害态势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和判断,并据此调整救援布局,提升救援效能。因此,亟须补齐现场指挥人员能力较弱这块短板。

此外,在能力建设方面,救援人员能力和人装结合能力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目前的救援装备体系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极端天气灾害救援行动要求。比如,对于洪涝灾害等水域救援,目前多数救援队伍还没有配备水陆两栖车辆。如何实时获得灾情信息和有效预警告知受灾和高风险区人员快速撤离,还缺少恶劣环境下可视频监控设备和具有可穿透玻璃进入房间和车内的强声应急预警广播设备。为更好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建议在救援装备体系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战略战术上也要有相应的一些变化,从整体上不断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贺奎:随着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且剧烈,建立常态化应对机制迫在眉睫。一要强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只有全民在平时学习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重大灾害来临时有效应对。二要强化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高山峡谷地区突发洪水、泥石流、地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三是极端天气引发重大灾害时,投入的救援力量既有国家队,也有社会应急力量,还有志愿者等,必须建立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各救援力量合力。四是国家层面首先要制定完善针对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事件应急救援标准规范。在此基础上,队伍层面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穷举大灾、巨灾救援中的各种困难,使救灾训练尽可能贴近实战。五要针对队伍在应急救援中的缺项短板,采购配备灾害仿真模拟演练评价系统、370兆赫兹数字集群移动站、边坡雷达、重型装备运输车等救援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六要用好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救援行动赋能,特别要加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赵华:提升极端天气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多维度、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注重完善风险评估制度,精细制定救援预案,为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注重完善预警响应机制,与应急管理、交通、气象等部门建立汛期信息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做好救援准备。三是注重完善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整合发挥各级力量专业专长。四是注重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常态化开展拉动演练,形成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合力。五是注重完善科技赋能驱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应急救援效率和精准度。

关宏峰: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引发的大灾巨灾,首先要做好“防”的工作。要持续开展防灾减灾“七进”活动,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到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和公众场所,提高人民群众避险自救能力。其次要通过与气象、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协调沟通,完善联合会商、灾情速报、预警联动、指挥调度等机制,准确掌握灾害发生发展动态,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再次要加强“三断”等极端情况下救援技术的破题攻关,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在救援任务中的实战应用,提升队伍新质战斗力。最后,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包括救援队伍自身,都要立足最大灾情峰值物资保障需要,打造与灾害风险、任务需求相适应的物资储备模式,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赵中旭:建议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提升极端天气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预警监测信息共享,确保救援队伍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获取灾情预警信息;二是合理规划和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装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就近、科学、高效调拨;三是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能力,加强各类特种救援装备技战法训练,不断提升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救援能力;四是按照实战响应制定和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加强与属地政府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五是利用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进行灾情监测,应用智能化、自动化的救援装备,提升应急救援能效。

王长兴:针对水泵扬程不足的情况,目前了解到有400立方米/小时、扬程30米的水泵,建议更多配置这种大流量高扬程水泵;针对通信问题,建议配置能够建立局域通信网络的设备,同时满足和后方指挥部通信的需求;针对现场应急后勤保障的不足,建议购置应急炊事车(可供100人餐食制作)、应急保障洗浴车(可供30人洗浴)及野外宿营车(可供30人住宿、轮班倒休);针对含泥浆、砂石等特殊积水抢险作业,建议研发能够抽排泥浆的大流量泥浆泵。

方明:当前应急救援体系往往侧重于短期响应,而对于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规划相对缺乏。因此,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必须从监测预警、应急预案、救援能力、协同合作及公众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与创新,以提升整体应急救援效能。建议加强气象预测和监测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不断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增强应对能力;优化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救援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公众防灾教育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推动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提升全球救援协作水平;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为应急救援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本文转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杂志2024年第8期 编辑:魏思佳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邮箱:yn_ser@163.com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春城路219号东航投资大厦606室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网站地图

  • 协会二维码

    协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