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投稿:yn_ser@163.com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首页 行业新闻

罗宏森: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石是提升村(社区)能力

罗宏森: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石是提升村(社区)能力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来源: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阅读: 分享: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作为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村(社区)作为最前沿的防线,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者,承担着救援、疏散、信息传递、前期处置等关键任务。然而,当前许多村(社区)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成为应急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急需通过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来加强其应急管理能力。因此,提升村(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石。

一、村(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一)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往往“事多人少”

一是管理人员缺少。许多村(社区)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或机构,多由其他岗位兼任,导致人员缺少、工作量大且分散多样,往往难以应对。二是专业性不足。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对现代应急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掌握不足,只能依靠经验进行处理,难以胜任复杂的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工作规范缺乏。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详实的工作计划,如缺少工作职责分工、巡查整改制度、教育培训计划、训练演练方案等基本的管理制度,导致工作随意性较大,“想起来就干”。四是社会力量动员能力弱。部分村(社区)与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公众、志愿者、网格员、社会服务人员等外部力量协调动员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动员社会资源。

(二)基础设施设备薄弱,经常“如履薄冰”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村(社区)基础设施简陋,如道路、桥梁、涵管等年久失修,影响交通安全。部分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电力不稳定,通信设施落后。二是消防设施匮乏。部分村(社区)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如灭火器、消防栓、报警器等数量不足或老化严重。部分村(社区)消防水源缺乏,供水管网管径压力不满足要求,供水可靠性差。三是监测预警施设缺乏。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导致部分村(社区)在监测预警方面仍依赖传统的人工观测和经验判断,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并存在监测数据不准确、不及时、覆盖率低的情况。四是场所类设施不健全。部分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主要依托于村(社区)委会库房,未实现标准化建设,部分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以空旷地、操场为主,标准化程度不高,与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应急救援能力脆弱,大多“有名无实”

一是队伍不稳定。大多村(社区)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主要依托两委成员、综治队员、网格员、民兵、志愿者、热心群众、企业职工等临时组建而成,由于缺乏基本补贴,人员流动性大,多属“纸面队员”。二是救援装备简陋。部分村(社区)应急队员装备存在功能不齐全、性能不佳、维护管理不善、适应性不强、数量不足等情况。部分村(社区)应急救援装备以如铁楸、雨靴、手电筒、担架绳索、灭火器等小型装备为主,大多老旧简陋,科技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三是培训机制不健全。大多村(社区)应急队伍没有接受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的培训演练活动,且训练演练内容单一、实战性不强,致使效果不明显,作战能力差、救援效率低。四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大多基层财政能力不强,加之受属地领导意识影响,大多数村(社区)救援队伍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四)应急物资储备匮乏,常常“用时恨少”

一是生活物资储备不足。部分村(社区)生活物资储备不足,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未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未能定期更新,导致部分物资过期或变质。二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许多村(社区)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难以满足突发事件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关键物资如医疗急救包、备用电源、照明设备等不够充分。三应急物资管理不善。在物资采购、入库、保管、出库等环节管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出现乱摆乱放、混乱无序的情况,影响物资调配和使用。四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大多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仍不完善,难以与社会形成合力。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储备,缺乏应急状态下集中生产调度和紧急采购机制。

二、提升村(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能力建设,锻造“精兵强将”

一是扩充管理人员。村(社区)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建立村(社区)应急管理组织。通过考录、招聘、特设岗位等多种方式,充实队伍。通过轮换、借调、选调、挂职等形式,壮大队伍。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多员合一”“一员多岗”,构建网格化体系。二是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激励政策,通过教育培训、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管理人员职责任务。在充分摸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落地的政策文件依规开展工作,规范日常行为。四是强化社会动员。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的权利义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指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人力资源互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筑牢“铜墙铁壁”

一是筑牢安全基础设施。分类推进安全基础设施整体改造升级,拆除加固薄弱设施,增加安全强度,做实隐患排查治理。通过修订建筑、道路桥梁、燃气管道等相关设计规范,进一步细化安全设施设计,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加强极端状态下通信、电力保障能力。二是提升消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火栓、消防水池、市政水源等基础设施,逐步打通拓宽各类消防通道。整治消除电线架空裸露、消防电气线路老化、线路过载发烫现象。增设安防设施,如加装探测报警器、水喷淋灭火装置、应急灯、应急广播等基本设施。三是提高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强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高风险领域加强实时监测。四是加强场所类建设。依托广场、学校、村委会、办公用房等,按照规范标准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针对已有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基本设施和功能。

(三)加紧应急队伍建设,铸造“人民铁军”

一是配齐配强救援人员。通过政策引导、待遇保障等方式,加强专兼职村(社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从治安联防、护林防火、网格员、退伍军人、预备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中选拔,不断提高队伍稳定性。二是强化救援装备建设。按标准配齐配全救援装备,配备卫星通信终端、险情监控、救生防护、破拆、清障、防护等先进适用应急装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或提供应急救援装备和服务,拓宽来源渠道。三是加强实战训练。建立完善的培训和演练体系,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村(社区)应急救援力量训练指导,常态化开展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探索建立村(社区)应急队员职业资格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平级两用”设施建设训练基地。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村(社区)应急队伍的资金支持力度,明确应急队伍建设的经费来源,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日常训练、人员保障等。

(四)增强应急物资保障,共筑“粮多物广”

一是开展实物储备。强化政府实物储备托底责任,根据实际,建立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站,多点布局,购置品种结构合理的基本物资。二是采取协议储备。加强与周边商家、企业的合作,采取辖区内商超、药店、企业等协议代储、商业代储的方式。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创新储备物资调用机制,建立动态高效物资轮换机制,增强应急物资配置能力。健全社会储备机制,不断拓宽应急物资供应渠道。引导社会面根据特点和需要,储备必备应急物资。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质量标准,提高物资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建立物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更新物资,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保障其时效性和可用性。

作者:罗宏森,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邮箱:yn_ser@163.com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网站地图

  • 协会二维码

    协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