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投稿:yn_ser@163.com
一、政策出台背景:韧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创新。在基础设施方面,大量既有设施进入更新改造期,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迫切,设施运维效率与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空间规划领域存在防灾避难空间系统性不足、城市生命线工程布局待优化、地上地下空间统筹不够、社区级防灾设施配套不完善等短板。与此同时,城市治理也面临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智慧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预警响应体系需要完善等挑战。
顶层设计与实践指引并重。《意见》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署文件,为实现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它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韧性智慧城市目标的关键抓手,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具体举措。《意见》聚焦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具体领域,提出系统化的实施方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指引。这份文件既是对城市发展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又是指导各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指南。
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向。《意见》突破传统的单一防灾减灾思维,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在日常与应急状态下的双重功能,这是对城市韧性内涵的重要拓展。城市治理能力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智慧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预警响应体系需要完善等问题。从创新发展层面看,《意见》将推动城市建设理念创新,促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开辟新路径。
二、政策框架创新:系统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重点任务系统全面。《意见》构建了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家庭终端的全链条韧性提升方案。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打造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实现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智能化监管。在交通体系方面,推进“5G+车联网”发展,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社区层面,发展智慧社区,将韧性建设延伸到基层。同时,通过房屋建筑智慧化管理和数字家庭建设,实现韧性建设全覆盖。这种全方位的任务部署,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强调基层落实,形成了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系统工程,为实现城市韧性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转型升级。《意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作出系统性部署,重点强调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CIM平台整合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等多领域信息,实现要素全面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体系,实现分级监管。这一转型体现出系统集成性、智能协同性和应用实效性三大特点,通过打破数据孤岛、强化平台互联互通,为城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城市运行的精准化、智能化,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政策创新性突出。《意见》在创新方面展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系统性创新,实现从基础设施到居民家庭的多层级布局,注重地上地下空间协同发展。二是技术路径明确,明确了新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强调平台建设和标准体系构建。三是实施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探索数据治理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为政策实施提供保障机制。这些创新举措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实践指引。
三、韧性城市建设现状:成果与挑战并存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仍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不同城市间差距明显,部分城市仍停留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部门、各系统间的信息难以有效共享和整合,影响了设施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建设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来源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这些都制约着韧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
更深层次的挑战体现在规划层面。首先,韧性理念尚未真正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虽然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规划编制中,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方法。特别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韧性要求的落地性不足。其次,存量更新与韧性提升统筹不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物质空间改造,忽视了韧性提升的整体性要求。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等项目中,韧性建设常被边缘化。再次,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规划实施监督与风险预警机制也需要加强。同时,规划协同和公众参与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协同。
四、韧性城市建设展望:规划引领、系统创新与智慧赋能
新型基础设施要提升系统韧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系统韧性。重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对老旧设施区分重点实施改造。加强对城市桥梁、隧道等关键设施的安全运行监测,确保城市生命线系统稳定运行。如以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为切入点,建设融合感知体系,完善应急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应急物资中转设施。通过优化设施布局结构、加强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协同运行效率,构建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整体联动、多级保障的韧性防护网络。
空间布局应进一步优化。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构建全域覆盖、多级联动的空间安全体系。通过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风险应对能力。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布局,提升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整体韧性。合理预留城市发展弹性空间,建立分级分类的避难场所体系。同时加强基层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培育韧性社区文化,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空间韧性体系。
智慧治理助力韧性提升。在城市治理方面,要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规划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实现从编制到实施监督的全程智能化管理。完善城市韧性评估与预警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监测预警机制。广泛应用基于情景模拟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提高风险与韧性决策科学性。构建多方参与的韧性城市治理新模式,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打造更具韧性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邮箱:yn_ser@163.com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网站地图
协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