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投稿:yn_ser@163.com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首页 行业新闻

科技赋能,提升智慧应急救援“四化”

科技赋能,提升智慧应急救援“四化”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0日 来源: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阅读: 分享: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应急科技时代已经来临,智能无人装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众多新兴技术为应急管理监测、救援等提供了新手段新模式,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大幅度提高,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效能成为应急救援的大势所趋,做好应急管理与科技前沿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以实现救援工作的“四化”。

放飞“千里眼”,实现救援推进精准化

快速精准获取灾情信息是实施救援的首要前提,无人机技术的日臻成熟则为精准救援提供了“千里眼”。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测控遥感技术日臻成熟,其具有响应迅速、活动灵敏、危险区域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当灾害发生时,无人机可以无视地形和环境,做到机动灵活开展侦察,利用搭载了高清、夜视或热感等搜救装置的无人机可以快速对受灾地区进行搜索,并提供实时的图像和视频,为搜救工作提供支撑。同时根据无人机监测情况,救援人员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合理地划分重点区域、分配救援力量,以及避免危险区域,从而选择高效、安全的救援路线和更有效的救援措施,来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致多人遇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搭载侦察和通信载荷飞赴任务区随即开展应急救灾任务,实时回传受灾地区现场画面,实现图像、语音、数据上下贯通、可视指挥,有力保障了指挥大厅实时掌握现场受灾情况及人员伤亡情况,为明确救援救灾重点方向和救援力量高效调度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架筑“传声筒”,实现救援沟通透明化

及时稳定现场情绪和恢复社会秩序是实施救援的重要保障,第一时间架筑“传声筒”能够让救援沟通透明化。

灾后恐慌症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群体行为异常,从众心理、失智的集群行为,频出的谣言以及蝴蝶效应进一步对恐慌推波助澜,从而使得灾害衍生、次生和灾种耦合,灾情进一步扩大。因此,应急救援中第一时间畅通信息、传播信息、公开信息至关重要。面对严重灾害后通信、电力、交通等设施完全毁坏的区域,应迅速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通过无人机通信中继站和系留无人机照明系统,在受灾区域迅速部署无人机空中救援网点,全面恢复移动通信、无线应急广播系统和夜间空中应急照明等内容,有效解决“三断”条件下“孤岛效应”难题。通过快速传播主流信息,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伴生流言、恐慌等负效应,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作用。

快启“敢死队”,实现救援攻坚高效化

在生存绝境下迅速启用智能无人装备跑赢黄金时间是实施救援的核心关键,多样性的无人机机载设备能在救援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人机机载设备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其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需求。针对灾后救援人员由于交通障碍而无法迅速进入灾害区域,或是地形地貌发生畸变而导致人不能进入的灾难现场,通过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的区域快速扫描整个灾区,帮助救援人员精准定位被困者的位置。例如,在坍塌瓦砾中,无人装备可以搭载生命探测器,帮助救援人员找到被埋的人员;在溃坝洪水中,无人装备可以搭载潜水器,找到临时被困者并输送生命支持系统;在继发烈火中,无人装备可以搭载红外线摄像头,精准找到火源并及时切断;在局限空间里,无人装备可以搭载仿生异形模块,通过对空间的重构而打开生存之路。

用好“参谋长”,实现救援决策科学化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辅助决策是实施救援的有力加持,建立智慧应急系统有助于实现救援决策科学化。

在人工救援中,受环境条件限制、现场信息滞后、应急预案的局限性等影响,无法精准有效应对千变万化的灾情,导致应急处置难以科学快速决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智慧应急系统,可以迅速抓取事发地气象、地质构造变化历史数据,地形地貌、涵桥堤坝、房屋道路等“数字孪生工程”数据,快速精准掌握灾区人地物全貌,建立应急现场救援大模型,实现灾难现场3D的快速建模、精准定位。遇到紧急情况时,智慧应急系统将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对灾害发展趋势智能分析预测,有效整合交通、医疗、抢险力量和食品药品物资等要素,不断优化救援力量和物资等资源配置情况,为救援预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从近年来对于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的实践来看,社会各界对抢险救灾手段及科技成果运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在灾区,不仅能看到众志成城、慷慨以赴、心手相连的精神状态,还能够看到救援体制的完善、应急技术的更新迭代,这是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已迈出铿锵步伐,科技赋能应急救援的成效充分彰显,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327601 邮箱:yn_ser@163.com

地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网站地图

  • 协会二维码

    协会二维码